【招生季】院长说专业||计算机学院院长赵军民教授介绍专业
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切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成人成才,优化课堂教学,发挥育人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本期“院长说专业”由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赵军民教授为我们介绍关于本科生的培养
赵军民,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文明教师,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5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立项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1门、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课程思政样板课1门、主编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
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的前身为1995年5月成立的计算机基础教研室,2002年升格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13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更名为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教师职工88人,其中有教授职称5人,副教授职称26人,博士1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2人,另有外聘教师22人。
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均入选省级一流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0年获本科一批招生。
学院党委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院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工第二党支部2022年3月入选第二批全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生第四党支部被评为校样板党支部。建设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完成河南省党建特色项目1项。
“十四五”期间,学院以“校企行政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为指导思想,立足城建行业,面向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努力打造具有城建特色的计算机学院。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19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1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实体的智慧城市专业集群虚拟教研室获批为校级虚拟教研室。该专业纳入智慧城市、工程管理与服务、智能电气与新能源三个专业集群,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专业建设方向,发挥智能计算优势,立足城建行业,面向智慧城市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中西部信息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IT行业及智慧城市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当前智慧城市的最新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培养学生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为学生在将来的相关领域发展赋能。人才培养充分考虑人文课程和理工课程的相互渗透,结合当前技术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
主要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企业级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与智能数据挖掘等。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是省内第一批申报且获批招生的该专业,并于2019年参加河南省专业评估取得前两名的好成绩,同年荣获省一流专业称号。2021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河南,面向中原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跨专业沟通合作能力,具备数字媒体工程领域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数字媒体相关领域从事虚拟现实系统开发、数据可视化呈现、智能交互媒体设计、游戏开发、影视后期及特效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功能设计与开发、软硬件平台设备搭建和调试、建筑可视化、BIM基础知识,具有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服务于数字中国战略的虚拟现实方向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面向住建领域、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差异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主要课程:
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开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构成艺术、游戏技术基础、游戏原型开发、数字影像后期合成、数字三维动画与特效、移动互联网前端开发、企业级软件开发等。
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一本招生
2016年,立项教育部“百校工程”项目,设立“大数据学院”,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大数据方向;201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同年开始招生;2020年,该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本专业招生资格。2021年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称号。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学校城建专业,2016年与中科曙光合作成立“河南城建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依托“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联合培养,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曙光驻校教学团队成员5人,与学校大数据学院教师合署办公,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中原区域人才需求,能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领域从事大数据处理、挖掘分析、应用开发、系统运维、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Linux)、Hadoop大数据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导入与预处理、大数据应用开发语言、数据可视化、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内存计算等。
4.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质量阶段性评价报告数据表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我省31个专业点中排名第14位。该专业拥有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平顶山市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和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具备良好的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物联网应用领域从事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与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开发、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学院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实验平台,建有河南省“计算机与数据科学”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有大数据、物联网、软件、数字媒体、蓝盒子影音、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7个实验室; 学院建有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校园智慧应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发展创新实验室(“智慧交通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平顶山市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平顶山市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 平顶山市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重点实验室”)。另有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心、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实验设备总资产2000余万元,能很好地满足四个专业及学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科研需要。2017年,学院实验中心获批河南省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以OBE教育教学理念为导向,实施校企行政协同育人,深入推进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开展IT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
2.实施校企学业双导师制
实施“1-2-1”分段式学业导师制,即一年级采用班主任制,由系主任担任,开展大学一年级教育;二、三年级采用“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学业指导;四年级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职业能力。
3.开展第二课堂,以赛促学
与合作企业定期开展“瑞翼工坊”“DIKW大讲堂”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行业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智慧城市专业群内部形成“1专业1学期1竞赛”的竞赛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影响力的双创大赛,以赛促学促教,实现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双提升。
4.落实1+X证书制度
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政策要求,与合作企业、行业组织等共同梳理和专业人才培养岗位技能需求相契合的“X”证书,形成产业学院“X”证书体系,通过将“X”证书要求掌握的技能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有效对接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
学院现有学生1700余人,围绕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为目标,组织开展了45期DIKW大讲堂(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及企业技术骨干为同学们做讲座,同时学院建设了“双创空间”,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创造了常态化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环境。